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拼命三郎"苏里:抓过日本兵,从"匪连长"起步,捧红黄婉秋

  • admin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9-19 09:36:15 {/php}

苏里在电影《保卫胜利果实》(1952)中的影像

提起苏里(1917-2005),这位有“拼命三郎”称誉的导演,观众会立刻想起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中那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他那手持双枪、有勇有谋、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带领游击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英武形象。

特别是那真实浓郁的战火气息,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那硝烟弥漫、如火如茶的战争年代。此片获文化部1949至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郭振清在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中的影像

另外他导演的《刘三姐》(1960) 开音乐风光故事片之先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及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樱桃好吃树难栽》数十载流传不息,《祖国的花朵》(1955)奉献的名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成了一首经典歌曲,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梁音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中的影像

苏里从影三十余年,参加了16部故事片的拍摄工作,其中执导影片12部。

1996年评选中国百佳电影时,共80部故事片,他执导的《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都入选了,长影一共入选了17部,苏里的影片占了三部。

黄婉秋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苏里的次子夏钢在《钢铁战士苏里》一书中说:“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军人。简单、刻板,不近人情。但是,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就是他对国家的忠,对党的爱,对战友的情,甚至达到了超乎寻常人的状态。”

【深入敌占区 活捉日本兵】

原名夏传尧的苏里,1917年1月26日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的一个贫苦皮匠之家。

作者: 夏钢 编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 2010-4

贫寒的家境,使他自幼就有着倔强不屈的性格;中学时他接触了大量的“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点燃了他心底追求真理和光明之火,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积极地参加了学生运动,罢课、罢考、罢升旗他首当其冲,成为学校中的活跃分子。

为此,他被学校记大过两次,差一点被开除,然而,这并没有使他胆怯,相反,他确信自己的反抗是正义的。

青年时期的苏里

不久,芦沟桥事变,他断然弃学,沿江北上,来到武汉,在邹韬奋的鼓励帮助下,他投奔了八路军办事处,终于考取了延安抗大,从此,他投身于抗日救国的行列。

1938年6月,苏里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延安抗大文工团的首批团员,随着革命队伍,转战南北。

苏里和武兆堤(左)在延安

不仅参加了许多抗战戏剧的演出,扮演过各种角色,而且他还随同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消灭过敌人,缴获过机枪,在东北四平攻坚战中,他从阵地背回过一个又一个的伤员。

1939年苏里跟随罗瑞卿开赴晋察冀前线。在太行山,他成了一名武工队员。

苏里在电影《保卫胜利果实》(1952)中的影像

有一次,文工团正在一个村里演出,日本兵悄悄摸进了村,苏里夺过一个日本士兵的枪,打死了他,又活捉了一个日本兵。

苏里立了一等功,熟人对他说:“平时看你很文弱的,没想到这么勇猛。”

那时的苏里连做梦也不曾想到,战争结束后,他要当电影导演!然而革命队伍中的战斗生活,却在悄悄地为他准备着条件。

1951年《大众电影》第3期、总第16期封面,电影《钢铁战士》的剧照,张平

在抗大文工团里,苏里参加了京剧《亡宋鉴》、《法门寺》,话剧《维持维持》、《青天白日》,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许多剧目的演出,同时还同武兆堤(1920-1992)一起创作了歌剧《钢筋铁骨》,后来被成荫(1917-1984)改编成电影《钢铁战士》(1950)。

这些创作活动和艺术实践,都为他后来成为电影导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电影《回到自己的队伍中来》(1949)剧照,苏里

1945年苏里随部队开赴东北,在解放战争四平攻坚战中曾立大功一次;1948年被调任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任副团长。

他踏入影坛,是从1948年应邀在成荫导演的影片《回到自己的队伍中来》(1949)饰演一名匪连长开始的。

他的表演,得到陈波儿(1907-1951)的赞赏。

苏里在电影《保卫胜利果实》(1952)中的影像

1949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怀仁堂里,周总理接见了与会的代表,袁牧之(1909-1978)向周总理推荐苏里参加电影工作,不久他被调到电影局。

【作品反映现实 人物栩栩如生】

苏里的处女作是同伊琳(1915-1979)、李恩杰(1914-1974)共同导演的影片《保卫胜利果实》(1952),接着,又先后跟随导演吕班(1912-1976)、严恭(1914-2010)做副导演,拍摄了《六号门》(1953)和《青春的脚步》(1957)。

苏里在电影《保卫胜利果实》(1952)中的影像

他怀着一颗对电影艺术虔诚的心,谦虚地向老导演学习请教,同时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钻研、导演出一部部蜚声影坛的影片。

苏里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导演,他不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成士,而且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也是一位勇于追求和探索的战士。

苏里在电影《保卫胜利果实》(1952)中的影像

他所导演的许多影片都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热烈真挚的抒情气氛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除同武兆堤是共同导演的《平原游击队》外,在影片《红孩子》(1958)里,他还向观众介绍了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群机智勇敢、惹人喜爱的小英雄,这些小英雄们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至今活在许多大观众和小观众的心里。

李亚林(右)和梁音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中的影像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带着扑鼻的泥土味,为我们带来了新农村中一群可爱的青年,他(她)们热烈的斗争和生活热情深深地感染了人们,激励着人们为创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而在《刘三姐》里,那位聪慧美丽、妙嗓动人的民间歌手,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观众的赞誉。

刘世龙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他导演的12部影片,题材十分广泛:有当年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画卷,有现实农村生活的诗章;有童心清澈的涓涓溪流,也有喜剧色彩浓烈的音乐片……

在风格上,也是异彩纷呈:有的严谨、深沉,有的浪漫、欢快,有的颇为幽默、诙谐,有的则又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抒情色彩。

做为一位艺术上的顽强的探索者,苏里并不满足,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春眠不觉晓》(1980),就是一部抒情散文式的影片。

电影《春眠不觉晓》(1980)中国剧照版海报

苏里的影片没有光怪陆离的猎奇画面,也没有趣味低级的靡靡之音,但却引人入胜。

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炽热的艺术激情,在现实主义的轨道上,承袭前人的手段,独具匠心,大刀阔斧,创出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现实——亲切,透明一一感人。

在选材和处理题材上,苏里说:“除了《刘三姐》外,我拍的影片大都是反映现实的作品。离开生活我就很难导戏,就象孩子没有娘的奶吃一样。”

黄婉秋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的确,《平原游击队》的现实虽说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了,但对参加过抗战的苏里来说,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历历在目的生活。

而《红孩子》(1958)的生活,亦是苏里赤诚童心的真实写照。

在艺术的领域中,他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现实题材,歌颂新时代、新人、新风尚,触及时弊、鞭挞丑恶现象,表现了艺术家的崇高而鲜明的时代责任感。

电影《红孩子》(1958)片场,苏里(右二)陪同毛主席参观摄影棚

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以浓郁的山西乡土气息和质朴的个性语言,塑造了一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人形象。

苏里影片中的人物,没有悲悲切切的低沉情调,而是乐观向上、丰满逼真。

如李向阳、高占武、孔淑贞、曹茂林、小翠、刘三姐、阿牛、苏宝、细妹和邝局长等。这些形象得到了观众的承认。他们的成功塑造,凝聚着苏里的心血。

郭振清在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中的影像

他认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素质是生活和激情,是要把对生活的感受想方设法传递给演员。

所以,苏里在拍片时,非常重视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对要表现的生活的观察、体验。

电影《红孩子》(1958)中国剧照版海报

如拍《平原游击队》时,他率队去河北冉庄采访;拍《红孩子》时,将儿童演员带至江西瑞金,让他们穿着草鞋、背着行李爬山越岭,以体验当年小红军乐观战斗的生活拍《刘三姐》和《春眠不觉晓》时,他也将主要演职员带到故事的环境实地体验生活。

黄婉秋和刘世龙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此外,他还对演员提出要求,不仅要刻画外部动作,更需琢磨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如此,他塑造的人物才栩栩如生,令观众难以忘怀。

【大胆启用新人 黄婉秋被批评】

苏里艺术成就的取得正是他踏实地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汲取营养,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结果。

1959年,苏里(后左一)与王丹凤访问越南

他说:“离开了生活,我就很难导戏,就象孩子没有娘的奶吃。”

为了深入生活,他曾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沿着千里运输线,深入朝鲜哉场,耳闻目睹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

为了拍好《严峻的历程》(1978),他曾到广州、上海等铁路局的许多编组站,机务段座谈、访问,搜集资料。

电影《严峻的历程》(1978)剧照,郭振清

即便是导演他比较熟悉的反映战争年代生活的影片《红孩子》时,他也访问了井冈山和瑞金的许多老俵……

他平时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从战争年代开始,就养成了记札记的习惯。

在他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肖象和许多富有特色的语言。他还喜欢搜集演员照片和收藏字画。

苏里(右)与乔羽

他有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贴满了演员的照片,还注明每个人的年龄和简历,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演员档案。

而在他收藏的许多字画中,他特别欣赏那幅写着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条幅。

梁音在电影《刘三姐》(1960) 中的影像

他有一个习惯,每到外地工作,一下火车他就先买上一张公共汽车月票,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中的人,捕捉未来的银幕形象。

他还有一个奇怪的嗜好——串门。

每当逢年过节或假日休息,苏里总爱串门,无论是年长年幼、还是普通的演员、创作人员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家里,都曾留下过这位著名导演和副厂长的足迹。

苏里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

可以说这也是他深入生活,了解各种人物的一种特殊方式。

苏里有一双启用新人的慧眼,他导的影片,使不少银幕新人脱颖而出。如郭振清(1927-2005)、方化(1925-1994)、金迪(1933-2022)、李亚林(1931-1988)、梁音(1926-2015)等都在他导演的影片中初露头角。

黄婉秋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苏里平日里待人宽厚,平易近人,然而在摄影机前,却相当严厉。

饰演刘三姐的演员黄婉秋,是他从若干个刘三姐预选演员以外选来的。

电影《刘三姐》(1960) 片场,导演苏里给黄婉秋说戏

为帮助黄婉秋准确地表演好角色,既有一招一式耐心的指点,也有十分严厉的批评,终于使黄婉秋这个初登银幕的年轻彩调演员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苏里在许多影片的拍摄中,都给他的助手以实践的机会和一丝不苟的指正。

同他一起拍摄过《严峻的历程》的副导演王文智(1944-2011),在《春眠不觉晓》中又被苏里请来做副导演。

苏里和黄婉秋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

无论是处理文学剧本,还是排戏、采景、录音等苏里都放手给他以实践的机会,并对他的疏忽和纰漏给予认真的指正。

苏里对艺术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在《春眠不觉晓》里谭卓新被迫害“劳改”那场戏,是在老乡家的猪圈里拍摄的,苏里见演员身上只有几点泥渍,摇了摇头,这位平时以干净利落而闻名的导演,蓦地从圈里抓起一把猪粪抹到演员的衣服上,他端详了半响说:“唉,这样嘛,才象那么回事!”。

黄婉秋和刘世龙在电影《刘三姐》(1960)中的影像

在拍摄《刘三姐》的外景时,他双腿被烫成重伤,在蒸笼般的酷暑中疼痛难忍,剧组同事劝他去住院,他婉言拒绝了。他是躺在担架上拍完了全部外景镜头的。

1978年由广州去长沙采外景,他因患前列腺炎只好中途下车就医。

可是,就在那天晚上,当采景队的同事到达长沙,苏里却奇迹般地在招待所门前迎接大家了。

苏里

人们只知道他是乘快车追来的,哪里晓得,当时,他身上还插着导尿的管子。

苏里曾意味深长地说过:“我过去是战士,今天成了导演,当了副厂长,还是一个战士!”

【一个完美的人 走得很安详】

剧作家苏叔阳(1938-2019)曾说:“苏里的影片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品牌货’,也是中国电影的‘品牌货’。没有《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刘三姐》,长影的名声与成就便折损一半,中国电影史便少了些光彩。”

郭振清和梁音在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中的影像

曾和苏里合作过《刘三姐》的“王成”刘世龙(1930- 2017)说:“按说人都有缺点,但我仔细想了想苏里的一生,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去回忆,就没发现他对什么人不好过,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苏里当过长影的副厂长,拍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平易、平和。

前妻吴静

苏里在青年和中年时代,曾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前妻吴静(1930-1996)是长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演员。

在20世纪世纪60年代,在经济困难时期,苏里夫妇经常把他们的粮票慷慨地给予厂里困难职工,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苏里与亚妮

但不幸的是,在吴静近50岁的时候,突然患了精神分裂症,经长年医治无效,于1996年去世。

苏里,在“拍电影不挣钱”时,他拍电影;当“拍电影挣大钱”时,他却不拍电影了。

导演苏里(左)访问美国时留影

正如苏叔阳所认为的,苏里一生过得平淡甚至“暗淡”:蜗居斗室,出无车,行无仪,更少远接高迎。

2000年5月,苏里与刘淑彩相识,之后又经常在晨练中相聚,日久天长,两人渐渐熟悉,经过近两年的感情磨合,两人于2002年登记结婚。

2005年元月,苏里在游船上

2005年5月2日晚10时,苏里看完电视后,刘淑彩像往常一样为他用热水泡脚,之后苏里就先上床休息,大约10时10分左右,苏里开始咳嗽,因为他患有哮喘病,刘淑彩连忙扶他起来坐到沙发上,苏里说觉得心口堵得慌,喘不过气。

刘淑彩立刻拨打了120,但是十几分钟之后,苏里就闭上了眼睛,他就这样安详地走了,享年86岁。

作者:曹积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0-5

“杨排长”遗憾没演过将军,女儿撮合他再婚,说笑间别人世16岁入党,34岁为演王成重新当兵3个月,生活中的他笑话百出入选“22大”,庞学勤:不知道;照顾病妻42年,再婚幸福9年“长影一哥”郭振清:最爱在银幕上演工人,最大遗憾是没能入党《刘三姐》傅锦华遭领导嫌弃形象差 香港三映创下四百万票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