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中乌军工合作,引进的3.7万吨巨舰成为我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关键

  • admin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9-19 09:25:14 {/php}
中乌军工合作,引进的3.7万吨巨舰成为我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关键-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前言:

如今朋友们对“赛尔号2为什么改名”大体比较看重,小伙伴们都需要了解一些“赛尔号2为什么改名”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赛尔号2为什么改名””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4万吨的901型综合补给舰服役前,它是我国仅次于辽宁号航母的第二大水面舰艇。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在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服役前,它是我国最大的水面舰艇。这艘舰就是堪称传奇的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

青海湖号大型综合补给舰


购买青海湖号的背景——海军缺少大型补给舰


自我国海军成立以来,由于国力的限制,长时间奉行近海防御政策,并没有远洋作战的需求,因此一直没有装备大型补给舰。直到1967年7月18日,由于东风5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保障任务需要远洋补给舰为随行的远洋测量船、驱逐舰等护航舰艇提供补给保障服务。主管部门决定研制一系列的相关保障舰艇为东风5洲际导弹飞行试验提供配套支撑,该项工程就是大名鼎鼎的“718工程”,这其中就包括我国第一款大型补给舰——太仓级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船。

太仓级油水干货补给舰,北约代号福清级,共建造4艘,其中自行装备3艘,出口1艘。一号舰X615,1976年6月开工,1979年12月交付东海舰队。值得一提的是,一号舰的舷号多次更改,下水时的舷号为R327,服役时改为X615,后续还使用过东运615、615,丰仓号等舰名。后与2002年改名为鄱阳湖舰(舷号882),服役于东海舰队。二号舰X950,1978年8月开工,1980年1月交付北海舰队,后改名为彭泽湖舰(舷号881)。三号舰X575,1978年12月开工,1980年12月交付南海舰队。四号舰A47,出口给巴基斯坦,舰名叫纳赛尔号。

第一次改名的太仓舰首舰

最后一次改名的太仓级首舰

值得一提的是,三号舰在服役9年后突然从海军退役,在拆除所有的补给设备后转为民用,改名为海浪号,至于为啥短短几年便退役,众说纷纭,成为海军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而二号舰的退役除了让南海舰队没有自己的大型远洋补给舰,只能打报告申请调用其他舰队的。三大舰队共用两艘远洋补给舰,这不仅与联合国五常的地位不符,而且也严重限制了海军进行远洋训练和执行远洋任务。

改为民用的太仓级2号舰

更关键的是,太仓级只是传统的油水干货补给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补给舰”。因为它无法为水面舰艇提供弹药补给,而这意味着我们以后如果要进行远洋军事行动,就必须建造单独的干货弹药船,这种奢侈的做法对于当时尚处于忍耐期的军队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至于把太仓级改造成综合补给舰的想法可能被认真考虑过,不过最终还是被放弃。原因很简单,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补给舰”由于需要给整个编队提供“足够”的燃料、弹药、食品等物资,因此吨位不能太小,以世界上第一款综合补给舰——美国的“萨克拉门托”级快速补给舰为例,其标准排水量就接近2万吨,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一次便可以携带约2.42万吨燃油(包括柴油和航空煤油等),2150吨弹药、500吨干货和750吨冷冻货。

太仓级满载排水量刚堪堪超过2万吨,舰内空间有限,最大载重量也只有10550吨,而且这部分载重需要划分给燃油、补给水、饮用水、冷藏和冷冻食品等。如果再划出一部分提供给弹药,将会出现“每样都有一点,但是每样都不够用”的尴尬局面,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技术导致改装难度大。最后海军无奈选择了启动第二代补给舰(即903/903A)的研发工作,但是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并不算太好,二代补给舰的资金和技术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进展缓慢。

不过中国有句俗话“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在乌克兰找到了解决大型综合补给舰研制难题的关键。中乌军工合作几乎与中俄军工合作同时同步。在苏联刚解体的那段特殊时期,乌克兰与俄罗斯一样遭受了重创,整个国家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大量的工厂和科研机构倒闭。军工领域受到的破坏更为严重,不仅各种重要设备和资产遭受破坏和变卖,许多顶级的军工专家也因失业而陷入赤贫,西方国家纷派以优厚条件招揽相关人才。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启动了“双引工程”。时任高层领导坦言:“这可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相比西方国家,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奠定的革命友谊让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我方人员直接找到相关专家,在大打感情牌的同时加以丰厚的经济利益。据说,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我驻乌使馆,不仅能第一时间拿到签证和机票,而且预付一个月工资。目的明确外加动作迅速,让我国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形容那时的情形,“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而青岛湖号的引进正是发生在这期间。在一次例行的访问途中,我方发现乌克兰造船厂有一艘尚未完工的大型补给舰,其庞大的吨位和新颖的设计引起了我方人员的兴趣,经过打听发现这艘巨舰可不得了,是上世纪80年代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按照苏联海军的要求在15966M型大型商船的基础上改造的一型综合补给舰(代号1596),主要负责为1143.5型航空母舰提供补给。是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7万吨的综合补给舰,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一共计划改造4艘。中国代表团看到的这艘本来是为俄罗斯续建的,由于俄罗斯资金断供而停止了建造,这艘油轮的主机和辅机都已经安装完毕,不过没有管道和线缆,总体上该船的完成度很高,状态也很好的,乌方暗示这艘船是可以出售的。

消息传回国内后,我方对其非常感兴趣,派出以张文德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前往乌克兰考察。回国后,张文德强烈建议海军方面购买这艘船。官方采纳了张文德的建议,并第二次派遣代表团到乌克兰去进行考察和谈判。要知道,在那个国家经济实力尚且薄弱,“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年代,能够大胆提出如此建议的,张文德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的,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荣誉和未来的事业生命都压了上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海军未来的远洋之路能够走得更顺更远一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心怀家国的科研人员,我国海军才能少走了许多弯路,发展到现在的高度。

1992年11月6日,中国和乌克兰正式签署关于购买这艘船的协议。1993年5月,这条未完工的船被拖往大连。据说条船在离开乌克兰的船厂时,这条船的总工站在码头上哭了,“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存在了”。3年后的1996年5月8日正式进入中国海军的南海舰队服役,编号为南运953,后来改为“青海湖”号(舷号885)。直至今天,“青海湖”号仍然是中国补给舰队的重要成员,并成为海军目前为数不多的具备为航母提供补给的大型综合补给舰,成为我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关键。

改装后的青海湖号满载排水量超过3.7万吨,全舰可装载2万吨各类油料,2000吨弹药和800吨的干货,是太仓级和903/903A型补给舰的两倍,真正的一艘抵两艘。青海湖号采用了先进的干、液货补给装置,舰体中部设有两座双向液货补给门架和一座干货补给门架,共计有八个液货补给站和两个干货补给站,可边航行边为多艘舰船补给油水和主副食品。其中干货补给装置除了补给传统物资,还能补给弹药,这在中国海军补给舰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补给舰”。

青海湖号自服役后便参加了多次远航行动,最风光的是1997年,该舰随哈尔滨号和珠海号驱逐舰组成编队,首次横跨太平洋访问美国本土,实现了海军的历史性突破。之后该舰又参加了亚丁湾护航,足迹遍及全球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青海湖号原本就是前苏联为瓦良格号航母配套研制的,并且都没能在乌克兰建造完毕,而这两艘舰最后都来到了中国并焕发了新的什么,这也算是一种宿命的重逢吧。当然也在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高瞻远瞩,走的每一步不仅脚踏实地,更是为将来的发展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