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逍遥游赏析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11-15 18:57:42
庄子描绘的理想人格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种,每种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至人无己,达到超然状态,进入“吾丧我”的境界,被认为是最高境界。圣人则通过外化天下,外化死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达到“撄宁”的状态,这与至人的境界在理论上并无根本区别。所有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可视为修成正果。圣人、神人、至人分别代表了宋荣子、列子、老子的人生境界。真人一词在《大宗师》中提到,但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添加的内容。《道遥游》中描述的神人形象,尽管富有神话色彩,但在《逍遥游》中对“无名”、“无功”、“无己”的描述则更符合庄子的人生哲学。无名即破除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无功即破除非我与非我的对立,无己即破除自我与自我的对立。庄子认为人生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通过水与舟、大鹏与小鸟、朝菌与冥灵、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展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文章通过“汤之问棘也是已”一节,形象描绘了大鹏的神奇变化和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通过小鸟对大鹏的嘲笑,强调了“小大之辩”,即小与大之间的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逍遥游》的第三段中,庄子进一步展开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人的描写和评论,指出智慧能胜任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道德能符合国君要求的人只是小智小见,而宋荣子、列御寇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最后的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者达到了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真正的逍遥游。
扩展资料
正确理解《逍遥游》篇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本文从《逍遥游》中的正言、正论出发,认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并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形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