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起,“骰子”不读shǎi,改读tóu了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11-09 03:00:19
在打字谈及这个六面体时,你是否也困惑于输入法的提示:这东西明明不叫“shǎi子”吗?最近,我们在录制桌游试玩或介绍时,也常提到这个话题,引发了一些读者的疑惑:到底该读“shǎi子”还是“tóu子”?“色子”写法是否错了?
按照流行趋势,有人会指责教育主管机构随意更改读音,或认为出现了平行时空事件。但我选择走研究道路,探讨这个词语的正确读音及其变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色(shǎi)子”与“骰(tóu)子”并列,但“骰子”后附有注释,说明“有的地区叫骰子”。这意味着“骰子”为方言用词,“色子”是官方认可的名称。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也强调“一般叫色(shǎi)子”。所以,正式名称是“色(shǎi)子”。
从历史角度来看,“色子”一词起源于公元前2800年的伊朗,中国从秦汉起就有2000年的色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扑克和牌九等游戏。最普遍的色子形式是六面体,每个面有不同的点数,用于投掷以决定结果。
历史上,“色”与“骰”并存,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中,色子被称作“色子”、“色数”,而骰盆则用来扔色子。唐代温庭钧的诗中也有“骰子”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色子”与“骰子”并用,骰子使用更普遍。
在1940年《中国国语大辞典》中,“骰”只有一个读音,即三声的“shai”。1947年的《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前身)中,“骰”只有shǎi音。1957年的《新华字典》第一版,“骰”读作shǎi。所以,“色子”与“骰子”过去读音无明显差异。
日语中“赛子”与“骰子”并存,读音接近我们的shai音。最早将“骰”读作“tóu”的是1979年的《新华字典》第五版。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也采用“tóu zi”。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确认“骰”读“tóu”。但早期版本的《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仍视“骰(tóu)子”为部分方言,“色(shǎi)子”为正式名称。
两岸都对“骰”字读音进行了相似的调整,将其读作“tóu”。台湾同胞也常将“骰子”读作“shǎi”。改变的原因可能是“骰”字与“投”字相似,且字意与投掷相关,读“tóu”更顺耳,符合汉字规范化目标。但这种改变造成后遗症,常见用法的“骰”只能读作“tóu”,而“色子”继承了更多人熟悉的“shǎi”音。在日常交流中,读“shǎi”或“tóu”都不是问题,只要说得顺心,对方能理解即可。
历史上的汉字读音一直在变化,不同地区读音不一,多音字的存在正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汉字以表意为主,表音为辅,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才是学习汉字的真谛,而非仅关注某一种读音的官方性或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