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桥梁结构与识图》对分课堂课程设计

  • admin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9-19 09:24:58 {/php}
贺华刚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桥梁结构与识图》对分课堂课程设计-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摘 要:对部分高职院校《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教学现状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但大部分学生仍有学习意愿,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课堂积极性低下,学习效果不佳。精讲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对分课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锻炼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文章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桥梁结构与识图》的对分课堂教学目标、课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就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情分析;对分课堂;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贺华刚(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施工。;

基金:重庆市工商职业学院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桥梁结构与识图》为例”(项目编号:GZND2224001);

0 引言

《桥梁结构与识图》是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公路常用中、小桥梁的组成、构造与设计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常见桥梁工程图的识读等内容。《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内容繁杂,理论公式晦涩难懂,对于基础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高职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关键就是将复杂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让学习者能够较轻松地理解与掌握相关技能。传统教学失衡的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1]。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依然是传统讲授方式,教师进行灌输式输送,学习者学习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

1《桥梁结构与识图》教学现状及学情分析1.1 教学现状

可以说,目前包括《桥梁结构与识图》在内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面临极大的教学困境。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丧失学习乐趣,教师疲于课堂讲授,教学效果极其不理想。《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桥梁结构设计知识,了解桥梁各构件的构造及其结构原理,能熟练识读桥梁施工图纸。然而,通过我们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走访,该校道桥专业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识图能力比较薄弱,对各类桥梁不同构件的构造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识图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内容多,课程学时少。该课程涵盖桥梁设计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原理、各类桥型构造及组成,以及工程制图与识图部分内容。学生记忆和理解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多有困难,再加上设计原理部分理论公式多,学生由于基础薄弱,难以理解,更不能熟练运用。然而该课程仅为54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情况下,让本就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极其不易的,教师只能利用整个课堂快速地进行填鸭式教授,学生也是囫囵吞枣,不能消化吸收。

通过对20级道桥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273名学生问卷调查(图1),60.07%的学习者选择教师会把很多时间用于讲授知识,3.89%的学习者选择教师会把很多时间用于提问学生,2.83%的学习者选择教师会把很多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21.55%的学习者选择教师会把很多时间用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等活动,说明目前教师还是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我市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在面对面地交流访谈时均表示:目前该课程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沉闷,部分学生甚至对上课望而生畏。

图1《桥梁结构与识图》教学方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下载原图

综合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目前高职《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教学依旧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亟须教学改革。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低,学习效果不佳等。

1.2 学生学情分析

(1)在对学生学习意愿的问卷调查中(图2),可以看出,近80%的学生喜欢该专业并对该课程有兴趣,从不感兴趣以及偶尔感兴趣占比均在5%以下。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桥梁结构与识图》是感兴趣的,有认真学习和钻研的意愿。

图2 学生学习意愿调查结果(%) 下载原图

(2)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中,重点关注了该课程的学习难点、课后是否复习、作业完成的主要形式和方法这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认为该课程知识点多且难,课后学习主动性不高,很多同学只是课后偶而复习,完成作业时主要参考书本或者模仿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比较欠缺。这说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主动学习能力比较差,过于依赖老师,缺乏探究精神。

2《桥梁结构与识图》对分课程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博士结合讲授式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后提出的教学模式。所谓“对分”,通常是指课堂的一半时间留给教师精讲,一半时间留给学习者们讨论及进行交互学习。在实践教学中,课堂对分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当堂对分、局部对分,也可以隔堂对分。对分课堂过程可分为Presentation(教师讲授)、Assimilation(学习者内化吸收)、Discussion(交互讨论),简称为PAD。PAD重新定义了课堂以及师生关系,融合并汇聚了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和自主课堂等教学方法的优势[2,3,4]。

图3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下载原图

2.1 教学目标

以高职学习者为中心,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目标为:

(1)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对分课堂多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提升学习者对《桥梁结构与识图》的学习兴趣。通过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的安排,让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参与课堂讨论而自主内化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分课堂,让学习者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困惑,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完成,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加重过程性考评占比,让学习者关注过程性考评,及时获得学习反馈并反思自身学习情况,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3)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者智能和技能的同步提升,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分课堂中学习者内化吸收,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主动发现问题,锻炼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能力。通过课中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锻炼学习者自身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互动性与创新性。

2.2 教学环节设计

《桥梁结构与识图》课程共计54学时,每次课程3学时,每学时40 min,根据对分课程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采用当堂对分模式,把课程分为课前讨论、课堂讲授、思政建设和小组讨论等4个环节。见表1。

课前充分讨论,主要回顾上堂课程内容,通过学生间的分组交流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抛出该堂课程内容,既可以引导同学们快速进入课堂内容,又可以检验复习情况,时长一般控制在20 min左右。教授环节中,以框架性和导向性的精讲为主。考虑到高职学生基础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精讲内容一般达到课程的85%,对于一些计算公式,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去熟悉一些公式的应用。

表1《桥梁结构与识图》对分课堂环节设计 下载原图

2.3 课后教学反馈总结

课中是对分课堂的重点,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环节过后提交组内讨论记录表,分析整理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估,教学安排也会据此实时调整。课后将该次课程用到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采用的智慧课堂平台)并创建课后任务,要求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上交的作业可以是电子版,也可以是纸质作业的图片版。

2.4 教学评价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力弱,为检验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个模块结束后都会安排一次随堂测试,根据测验结果适当调整教学安排。随堂测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科学、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5]。在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对分课堂注重学生分组讨论、独立思考,过程性评价占比不能太少,否则会打击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同时,《桥梁结构与识图》是道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期末的总结性评价成绩也不能过低。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分课堂的分组讨论,该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的成绩评价体系,其中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随堂测试和分组讨论。

3 结论和建议

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互错开,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和消化吸收所学内容,是对分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对分课堂也因此在各教育阶段、各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对分课堂的讨论过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比较腼腆,不愿意开口讨论交流,讨论效果较差。建议教师对课程内容、讨论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在分组时,尽量将思维活跃、性格外向、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各讨论组中去活跃讨论氛围,带动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内向型的学生参与讨论。道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施工现场一线的技术员,在对分课堂的讨论实施环节,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可以模拟现场施工项目部,让每组成员分别扮演成设计人员、施工员、质检员,模拟施工现场的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进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 华蕊,袁庆丹.“学生主体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对分课堂设计与实践——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21(2):29-32.

[2] 孙传猛,杜红棉,李晓,等.融合OBE与PAD理念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57-162.

[3]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 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0):47-49.

[5] 王勇军,陈倩文.对分课堂:绽放别样精彩——以“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13):37-39.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邮箱:glyhzx@126.com),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