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悉尼北京菜清代宫廷

悉尼北京菜清代宫廷-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清代宫廷内,皇帝每日会享用两顿正餐,早膳在清晨6至8点,晚膳在中午12至2点。正餐与小吃之间,皇帝可随时享用小食。一般正餐需要准备100道菜,小吃则有20至50道。其中,皇帝的日常饮食,由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提到“吃饭的排场最大,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溥仪描述的清帝逊位后在紫禁城的情况,与“乾嘉盛世”时的皇帝饮食有所不同。《膳底档》中记录了乾隆皇帝的一顿正餐:“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卯初二刻,请驾伺侯,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盖钟盖。”随后,溥仪提到了每日还有点心和小吃。

清朝末期,膳食最奢侈的莫过于慈禧太后。她的饭费远远超过光绪皇帝,甚至乾隆皇帝也难以匹敌。慈禧晚年时,御医们配制各种滋补药膳,影响了后世的药膳制作。帝后们食用的食材包括各地的“贡米”、“御米”,以及地方进贡的山珍海味。为了满足皇室需求,地方官会竭力搜寻珍异食物,如东北的熊掌、“飞龙”,镇江的鲥鱼,以及南方的荔枝等。

宫廷里所需的牛乳、牛羊肉由专门的“庆丰司”提供。玉泉山的玉泉水是宫廷里必不可少的水源,每日用数十辆水车在天亮前将水运至紫禁城。此外,宫廷里也过四时八节,其中最隆重的是新春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除夕这天,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晚宴则在保和殿或乾清宫举行。年除夕宴席上,皇帝的宴桌摆在正中,上边共摆八路膳品。除夕宴席结束后,将各类膳品在陪桌上转一遍,表示全家共同享用。

清朝末期,皇帝在除夕这天早膳和晚膳各加添安膳一桌,每桌之菜多达数十品。正月初一早晨,皇帝在接受百官朝贺后,多在保和殿赐众王公大臣饭,午后则在太和门外大宴群臣。中秋节,慈禧太后以母后身份掌国,月亮又名太阴星,正应于慈禧身上。慈禧借中秋佳节尽情享受,光绪年间颐和园修造完毕,祭月便在此举行。每年从八月十四日起在排云殿外设“夜明幄”,内设“夜明之神位”,供品与从前在宫中一样。15日晚,由慈禧主祭,光绪皇帝与隆裕皇后率领众妃嫔、王公、大臣、福晋、命妇随祭。祭毕,慈禧亲手将切好的月饼分赐光绪诸人。

冬至又称长至节,旧时重视这个节日,认为是新年伊始。清代宫中庆祝长至节是在冬至的次日。有时会在太和门外搭起凉棚,棚内生炭火,皇帝在这里大宴群臣。腊八这天,皇帝会在坤宁宫、御膳房、御茶膳房的灶神牌位前设供祭灶。供品要用黄羊。腊月二十三,皇帝要在这些地方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祭灶后,新年活动再次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