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他?

  • admin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9-20 00:41:17 {/php}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他?-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热血三国下乡名将查询”大约比较关注,朋友们都想要知道一些“热血三国下乡名将查询”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对于“热血三国下乡名将查询””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有这样一个人

他的故事

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曾在兰考一线

带着受灾群众

整治内涝、风沙、盐碱

因为工作太忙

逝世前

他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

留下一张全家福


有人说

他的名字

代表着一种精神

他不仅使一片土地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人


他就是

人民的好公仆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


60年前的今天

年仅42岁的焦裕禄

永远离开了我们

可他留下的

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画面

却永远镌刻在

每个人的心里


1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

河南省兰考县

曾经是个穷窝

黄河在这里改道北流

留下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沙


1962年底

兰考火车站

四处挤满了等着扒上火车

到外地逃荒的灾民

这是第一天

踏上兰考土地的焦裕禄

看到的情形


当时的兰考

正处于风沙、内涝、盐碱

“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临上任前

焦裕禄这样向组织立下誓言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的情形。新华社稿

到任第二天

他就下乡去了

农民的草屋、饲养棚、田间地头

……

一年多的时间里

他跑了全县

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

走进了最贫苦的群众中间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

越是困难的地方

越能锻炼人”


这是焦裕禄当年满怀豪情地在泡桐树前留影。新华社发(1990年5月10日发)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曾经回忆说

老焦病危躺在床上

还在问县里的工作、问生产情况

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吗

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

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

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一个党的干部

把热血乃至生命

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老百姓怎么会不铭记他、感念他?


2

“我是您的儿子”


在焦裕禄短暂的一生中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场面

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一天

焦裕禄迎着大风雪

走进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人家

老大爷卧病在床

老大娘双目失明

焦裕禄一进屋

就问寒问饥

“你是谁”

“我是您的儿子”

这段朴素而真挚的对白

穿越时空

叩击着每一个聆听它的心灵


而像这样

令人双眼湿润的故事

还有太多太多


1963年的春天

不满周岁的张徐州得了重病

是下乡考察的焦裕禄救了他的命

后来,为了铭记这段恩情

他改名张继焦


张继焦(右一)在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为参观者讲述焦裕禄的故事(2021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谁惦记着老百姓

老百姓就永远念着他


3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下面这张图片

相信许多人都很熟悉

一把破破烂烂的藤椅

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也见证了焦裕禄

艰苦工作的日日夜夜


当兰考开始变得欣欣向荣时

焦裕禄的身体

却每况愈下

可怕的病魔折磨着他

让他夜不能寐


1963年9月

焦裕禄的肝病已非常严重

在开会、作报告、听汇报时

他总是把右脚踩在椅子上

高抬右膝顶着时时作痛的肝部

日子久了

他坐的藤椅右侧

就被顶出了一个大洞

病痛稍有缓解

焦裕禄便亲自动手

用藤条把藤椅上的窟窿一点点补好

但不久,藤椅又被顶破

1964年3月22日晚上

也就是焦裕禄

去医院治病的前一天晚上

他就在这把藤椅上

忍着剧痛用颤抖的手写起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篇文章

遗憾的是

文章刚刚开了个头

病魔就迫使他放下了手中的笔

……


临终前

他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

“把我运回兰考

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是2021年6月23日拍摄的兰考县凤鸣湖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如今的兰考

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许多年前焦裕禄亲手植的

一株“小麻秆”泡桐苗

也华盖如云矣


今天

我们依然怀念焦裕禄

焦裕禄的精神

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将永远铭记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综合新华社(记者:王丁、张旭东、吴晶、刘怀丕、韩朝阳、李文哲等)、@央视国家记忆、@人民日报